​​中尾有果里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就读期间,被选为《进击的巨人》的上色担当。与谏山先生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彩绘插图的制作。

自连载开始以来,中尾有果里一直通过上色,给《进击的巨人》的彩绘插图给予支持。自2009年起,谏山先生和中尾桑创作了无数彩绘插图,如今他们将在本书中首次公开其中的幕后故事。

​​

​▶︎揭晓彩绘诞生的幕后故事

​一一请聊聊2009年连载开始时,第一次合作的印象。

谏山先生:当时的我没有画彩色原稿的经验,完全需要依赖他人。当看到中尾桑给第一话开头上色的原稿时候,如此个性鲜明的色彩让我非常高兴,至今还记得那种感觉。

中尾:非常感谢。当时的我还是名大学生,因为打工面试的缘故拜访了一家设计事务所,被问道“要不要试试给新人作家的新连载漫画上色?”,这就是我和《进击的巨人》的初次相遇。第一回开始有三张彩页,听说是编辑部万分期待的作家,当时感到责任重大也因此十分紧张。

一一实际上色后感觉如何。

中尾:最初先将完成上色的样稿交给编辑部,得到OK确认后才正式开始作业。那是一副画满房屋的画,犹记得当初逐一上色花了很长时间。

谏山先生:是第1话里俯瞰视角的那一张吧。那时候还没有助手,所以我没有用尺完全靠手绘画一栋栋的房子。但在《别册少年杂志》上刊登时,这幅画上印着”问漫画读者 这个才能是真的么“几个大字,把房子完全遮住看不到了(笑)。

可谓“传奇”开始的第一话开头,隐藏在画面中央大字下的房屋,其实隐藏着相当多的心血。

一一从第1话开始到现在,你们已经合作多年,是否产生搭档的默契?

谏山先生:当然有。比如当我拜托助手贴网点时,因为我对网点不是很了解,就会想”是这位的话肯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吧“,在拜托中尾桑上色时,也不会给详细的指示。会想”她肯定能出色的完成,作为上色外行的我还是不要指指点点了“,所以基本上完全交给她。

中尾:是这样。但谏山先生经常会事先告知”这个方向会有光照“指定光源,每次都起到很大帮助。比如秋日黄昏,朝阳之类,这样自然就能确定光影位置和整体色调了。

谏山先生:画单行本的封面图时,也会根据卷数的位置决定光源。

一一是从第1卷开始的么?

谏山先生:不,当时还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

中尾:连载初期时,谏山先生会针对只涂了底色的原稿给出详细的指示,比如“这里想要这样的效果”。记得第4卷的封面,先生就特别指定了夕阳的位置。

第4卷封面第1卷~第3卷封面第1卷~第3卷只是填充背景颜色,从第4卷开始,会选取故事中的一个场景作为封面图,所以会在反复阅读原作的前提下进行上色,并且会参考原作的阴影表现手法。

谏山先生:关于封面图,乍一看是原作中的场景之一,但读完后才发现“咦?怎么不一样啊”,其实这是有意为之。因为我自己在买漫画时,会根据封面图猜测剧情走向,《进击的巨人》的封面图则多少带点误导的意味。

比如第20卷的封面,就和原作剧情不一样。封面画的是利威尔负伤留在了原地,埃尔文等人向兽巨发起突袭。看起来像是调查兵团的作战失败了一样。

第20卷封面

中尾:我注意到先生的这种设计方式是在第7卷封面时,当时非常惊讶,原来这就是先生的趣味所在。

谏山先生:整理画集时纵观全卷的封面图,发现从第六卷开始就在玩这种欺骗大家的把戏。

谏山先生所说的“从这里开始欺骗大家了”,让人预感阿尔敏即将死亡的第6卷封面。

一一能否请二位选出3张心目中最满意的封面图?

中尾:那就从我开始……第一张果然还得是单行本第1卷的封面。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手单行本封面所以画了不少心思。而且一般的漫画封面图,会主打主角的形象,但将作为反派方的超大巨放在最显眼的的地方,这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冲击很大,这也是理由之一。

第1卷封面

一一第1话和第1卷的封面图相比,感觉第1话的颜色偏淡。

中尾:第一话时,先生给出过一份“这里想要这样氛围的上色”的指定书,一开始是根据指定书的要求进行上色。随着之后话数的增加,我也逐渐融入了自己的风格,这可能是第1卷封面的颜色呈现和之前有所不同的原因。并不是有意为之的。

一一给超大型巨人的上色时是否遇到过困难?

中尾:从构图上看,这幅画重点应该是要体现恐怖感,为了尽量让其看上去有立体感,当初一边参考人体模型一边给超大型巨人上的色。但当初还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体现,所以记得一直在摸索。

一一谏山先生画巨人时也参考了人体模型,二位对于巨人的印象达成了一致吧。

中尾:看到发售后粉丝们的反应,纷纷表示“好毛骨悚然”“好吓人”。但这也恰好说明大家认可了我们,让我觉得可以放心了(笑)。

一一那么,第二张感到满意的绘图是什么?

中尾:是第22卷的封面。对于《进击的巨人》来说,“大海”是承载着角色们复杂情感的存在。所以我一边思考艾伦他们看到的大海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味,一边翻阅查看了各种各样大海的图片。谏山先生希望呈现出整体有白色光晕的过曝效果。

第22卷封面

谏山先生:天空和大海的表现手法,全权交给了中尾桑。看到完成后的效果,我想象中的“夏日淡淡的寂寥感”被完美呈现了出来,相当满意。

一一是汇集了二位细腻心思的一张封面啊。那么,中尾桑的第三张满意的绘图是什么?

中尾:第13卷的封面图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张。像是电影场景的构图一般,线稿本身就很帅气,如此凸显角色形象的封面图在当时还很少见,我尝试多种手法来使上色更加有型帅气,最终选择融入类似水彩的表现手法。因此第13卷之后的上色多少有些不一样。

第13卷封面

一一可以说是奠定了从中期到最终卷的着色风格的关键之作。那么,请谏山先生说说最满意的画作是哪几张。

谏山先生:从最初开始列举的话,和中尾桑一样是第1卷的封面。新人漫画家的连载,大多到单行本2册就会被腰斩。因此当时的我一心想将漫画连载继续下去,认真思考过该画什么样的封面图才好。结果是,用我那拙劣的画技来呈现主角好像并无胜算。我本身就喜欢画怪物或者妖怪之类的东西,如果将这些置于画面中最显眼的位置,是不是会让观众产生“这是什么东西?”的好奇心。所以将超大型巨人放在了画面最显眼的地方。

正因为有了第1卷的封面,超大型巨人才成了《进击的巨人》的标志性存在,这也成了从此改变我人生的画作。

一一第1卷的封面对您二位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啊。

谏山先生:除了单行本的封面图之外……还有TV动画Season2画的,当时在网络上流行的“四老外”的meme图。话说想问中尾桑第一次看见时是什么感受?

四老外meme

中尾:编辑部的人告诉我这是致敬之作,当时边笑边上色。应该是从那幅画做开启了是恶搞图的创作的吧。之后还有“骑自行车来的”那张图

“骑自行车来的”

谏山先生:能让人发笑就太好了。我也很喜欢《ダ・ヴィンチ(达芬奇》杂志封面图(2014年10月)。这幅画的构图非常棒,上色也很具中尾桑的风格,是我很中意的一件作品。

《ダ・ヴィンチ(达芬奇》杂志封面图

中尾:那张封面图应该结合了两张既存的构图?真是令人怀念啊(《别册少年漫画》2010年9月号封面图和本书+2013年1月号封面图的组合)

▶︎连载完结后才有的挑战

一一目前以来最难画的是哪幅作品?

中尾:我觉得是单行本第34卷的封面。与其说技术层面困难,更让我感慨的是这是已连载十多年作品的“最终卷”,并且这次作画包括了封面和封底,因此感觉责任重大,全力以赴完成了绘制。

“第34卷的封面插图的题材,是原作中没有的if线世界。”谏山先生只给出了“秋季的黄昏”这样简单的指示。为了营造出艾伦他们孩童时代怀旧的氛围,我反复进行了尝试调整。远处的背景色彩加入了些许青色,渲染出日暮时分,夜色将至。但又没有过分强调背景。这次创作比以往投入了更多的心思,也成为所花时间最多的一幅封面。

谏山先生:这也是我很中意的一张,这幅画展现出夜幕渐渐降临,给人种惆怅感。我还将它设为了iPad的背景。

要说我觉得最难画的一幅画的话,当属连载结束后绘制的《别册少年杂志》全员集合的封面。太多角色了画得很吃力。

一一完结后时隔两年,再画艾伦他们时感觉如何?

谏山先生:“作品连载结束后该如何绘制才好?”当初很是苦恼。既然已经完结,那就画“拍摄杀青了”这种只有完结作品才能画的构图吧。这样一来,不把所有角色都画上就没有杀青的氛围,这可太难了……绘制的时候一边后悔选择了这样的构图,一边心里默默对还要进行上色工作的中尾桑表示歉意。

▶︎揭晓未曾公开的幕后故事

一一话说中尾桑有什么一直想问谏山先生的问题么?

中尾:有。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问……第33卷的封面是对第1卷封面的致敬么?

谏山先生:是的,艾伦将成为最终boss这一点在连载初期就已经决定。创作第33卷的封面时也决定用和第1卷同样的构图。

中尾:好棒!当初拿到线稿时,不禁感慨《进击的巨人》这个故事终于到了这个阶段了。

那为什么在第34卷时又画了艾伦他们小时候呢?

谏山先生:因为想要描绘“如果没有墙壁的话……”的if线。如果在没有巨人的世界里,艾伦还有莱纳他们是不是就能一起玩耍了。原作中阿尔敏有句台词是“日暮时分,我们三人朝着山丘上那棵树……追逐奔跑”(单行本 第34卷 第137话),我想将那个场景的if线用彩绘呈现出来。另外,读者阅读漫画时,会产生“虽然是第一次读,但这个场景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感受吧。

▶︎彩绘中蕴藏的信息,尚未揭晓的新情报有——

中尾:我在中学~高中的时候加入了美术部,从那时起打下了水彩和油画的基础。之后进入大学的艺术学部,在设计学科学习插画。我将当时的的画作收入进作品集,并展示给一家设计事务所看,也正是这家事务所将我与《进击的巨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第1卷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利用学校放假的周六周天,完成委托的插画上色工作。

谏山先生:那家事务所对于《进击的巨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家事务所曾设计了作品的标题的logo,以及英文logo“Attack on Titan”。非常感谢这家公司。

一一原来是这样!回首这14年,原来在许多人的努力下,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进击的巨人》样子。

中尾:没有想到能参与这部作品这么长时间。特别是当得知获得“这部漫画好厉害!2011”奖项的时候非常惊讶……(2011年 男性向作品第一名)。能获得这个奖项的作品可都是超高人气的热门漫画,没想到《进击的巨人》也能跻身其中。

谏山先生:那个奖项对作品来说意义重大。记得中尾桑还为纪念获奖绘制的超大型巨人上了色吧。

中尾:超大型巨人指着自己“我?”的那张是吧。是不是还有超大型巨人的抱枕图来着?

谏山先生:那是用作讲谈社漫画奖礼品的(《进击的巨人》荣获过2011年第35回的少年部门奖),真的,自己有时候都反思“我拜托中尾桑都画了些什么呀”。而且我的师傅佐藤友生老师碰巧也做了巨人的抱枕……惊讶之余,又因为撞梗了有些尴尬(笑)。

一一在进行插画绘制时,会参考哪些资料?

中尾: 我受绘画和西洋美术的影响颇深。比如伦布朗的作品《夜巡》,通过在希望看观众注目的地方打上光,并将背景调得异常昏暗,由此来突出主体。这种类似戏剧场景的光影表现手法后来也被我积极运用到《进击的巨人》的上色中。

这样做的原因是,我想制造当读者看到《进击的巨人》的彩绘中,不禁思考“这里是否隐藏着一些情报信息?”的氛围。就像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那样具有故事性。

《夜巡》《最后的晚餐》

谏山先生:这些内容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不禁感慨“原来是这样!”。要是能早些知道,我也会在绘画上多多下功夫学习并加以借鉴。

我本来受皆川亮二老师的《ARMS》影响很大,将故事的场景之一设计为封面,也是深受皆川老师的影响。

另外,虽然下意识的调整每本新刊的封面色调,但因为多次采用夕阳做背景,导致橙色系的封面越来越多。回想起小时候,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就是黄昏的景象。一年中大约只有两次,气候刚刚好,特别舒适的日子,在那瞬间,我会想“一直这样下去就好了”。所以原作中阿尔敏的台词“感觉这些很平凡的瞬间...其实相当重要...”,我一直以来都抱有这样的想法。

一一谏山先生的个人体验是否也体现在了夕阳里。

谏山先生:虽说都是夕阳,但展现出的表情有所不一。要说《进击的巨人》单行本的话,第32卷的封面的夕阳就绝妙的融合了紫色,作为单行本整体的色调来说,我很喜欢这一张。

第32卷封面

中尾:因为描绘的是以大海为背景,太阳西沉的景象,所以在上色时格外注重了夕阳反射的光线。不同于一览无云的晴天时的夕阳,而是空气中带有湿润感。

一一如此说来第23卷的封面虽然也是以夕阳为背景,但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封面的氛围。

中尾:这还从未提起过,其实第23卷的夕阳和第4卷放在一起像是连成一片。这两册在构图上相互呼应,在上色时也考虑到了将它们并排放在一起时的效果。

“第23卷和第4卷放在一起会发现背景的夕阳像是连成一片。”谏山先生:构图上的确是是一组对照,但没想到夕阳的颜色也有这样的巧思......!

中尾:根据角色的站位,在空白的地方做了加厚云层的处理。

谏山先生:这可是《进击的巨人》的新情报啊。读者们在得知新情报时应该就是我现在这种感受。

一一虽然连载已经结束,二位应该还会继续从事《进击的巨人》的相关工作吧。请谈一谈对今后的期待。

中尾:《进击的巨人》受到众多人的喜爱,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作为一名粉丝,希望这部作品在今后也能以某种形式继续下去。如果还能有上色的机会,希望能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还请多多关照。

谏山先生:这次能有机会制作《进击的巨人》画集,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负责《进击的巨人》彩绘的中尾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到正是因为中尾桑的存在才有了这写彩绘。

从连载开始以来第一次看到彩绘,就不禁感叹“太帅了”、“好棒”,能够由中尾桑奠定了《进击的巨人》色彩基调真的很幸运。

今后还会有新的《进击的巨人》的彩绘问世,大家若能长期喜爱这部作品我将深感荣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