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残碑残高15厘米,残宽14厘米,厚约3厘米,1964年5月19日出土于温州市郊西廓大桥头河床中,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腹部饰有瓜棱纹的北宋瓯窑青瓷执壶。残碑的一面刻有“开宝三年太岁庚……□道僧徒……”等铭文;另一面刻有“南无……苏噜跋罗……卢遮那心乳海真言……那谟三曼哆……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等铭文。这块残碑刻有净土宗佛经内容,是净土宗深入民间、大众化、世俗化的实证。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这块残碑是目前发现铭文最多的一件古代瓯窑青瓷器。从残碑上所刻的残存铭文内容分析,叙述的是某位佛教僧人为立此碑所做的准备工作,所刻的确切时间是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开宝”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年号,但当时浙江还是五代吴越钱弘俶二十四年。因此,这块残碑的年代,既属北宋也属五代。

要问出生 专家判断它来自西山窑

“过去说的‘西廓外’,也是指在西山一带。”伍显军介绍,这件残碑胎骨白中稍泛灰、细腻坚硬;施淡青色薄釉,釉色青中泛黄、均匀润泽,有细碎开片;文字刻划下凹的边线处或边侧竖槽的下凹处釉液凝聚稍厚,呈青绿色。因此,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北宋西山窑瓷器。

瓯窑是我国最早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名窑之一,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东汉就已烧造出成熟青瓷,是浙江最早生产青瓷的少数地区之一。六朝时期,温州地区制瓷技术更趋成熟,地方特色明显,进入繁盛阶段。唐五代时期,瓯窑已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而且在器型、纹饰、釉色方面都有创新。器物的釉层加厚,釉面肥厚滋润,釉色在原有缥瓷淡青色的基础上,呈现出以青绿色为主色调的全新釉色,显得翠绿盎然,与褐彩工艺相映成趣,独领风骚,恰好印证了“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的赞誉。

北宋时期,瓯窑继续发展,窑场的规模与范围扩大。两宋瓯窑的青瓷窑址数量约占历代窑址数量的80%,是瓯窑瓷器生产制造数量最多的时期,也是对外贸易最活跃以及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代表性的窑址群主要有温州西山、瑞安陶山以及苍南盛陶、永嘉乌牛、泰顺彭溪等地的窑址群等。部分青绿釉色类精品器物,在继承晚唐五代瓯窑卓越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越窑、耀州窑的造型、釉色及装饰工艺,部分器物可与秘色瓷相媲美。较为少见的器型有熏炉、捧盒、套盒、带盖盏托、脉枕、腰鼓、净瓶、双鱼榼、法螺、佛塔、人物俑等,瓷碑也是比较罕见的器物。

在两宋时期众多的瓯窑窑址中,以温州市郊的西山窑规模最大,窑场蜿蜒数里,以品种繁多、制作精湛、釉色淡雅晶莹而负盛名。西山窑在温州城西(现鹿城区)西山,故名,距温州县城约五里。光绪《水嘉县志·叙山》载:“西山,在城西约五里。一名瓯浦山,又名金丹山。”总面积3.48平方公里,最高点外营盘山,海拔173米。山下即为古代烧制瓷器的窑场,是一个内涵丰富深厚的古窑遗址群。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曾于1937年夏和1954年11月,两次专程到西山窑实地调告,并发表多篇相关文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省市文物部门多次调查表和重点发掘查明,南从今灰炉起,北经雪山、护国、乌岩头直至双桥村,瓷窑林立,连绵三四里地,都遗存着烧制瓷器的窑址和堆积层。可见当时这一带窑址群分布范围之广以及当年烧制瓷器盛况。

伍显军表示,这件瓷碑对于研究北宋瓯窑制瓷工艺具有标准器的价值作用。

今生故事

西山一带 有这许多故事传说

伍显军说,西山又名“瓯浦山”“金丹山”,因位于古城之西而得名。西山是一个总名,它包括雪山、景山、莲花心、外营盘山等大小山头,自北而南,横亘三里多。

而今,关于西山还流传许多故事传说。

现在位于景山上的护国寺,相传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兴盛于五代后梁乾化年间(911年~913年)。历代高僧辈出,唐有高僧广钦,五代有鸿楚大师,宋有处严大师出家护国。相传鸿楚大师为报答梁太祖赐紫袈裟之恩,在西山之麓建圣寿塔,塔的两面有“护国祝延”“圣寿宝塔”的镌刻,人们推测“护国”两字即由此而出。相传他“一生讲《法华经》计五十一座,一次法堂中忽生莲花,香气芬芳。”

明代,温州民间曾经流传“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的说法。据说这与明代曾任内阁首辅的张璁有关。当年张阁老在大士门建“张府基”时,嘉靖皇帝赐给他造宅的栋梁,但因嫌梁不粗没有采用。有好事者想陷害张璁,便把此事告到朝廷,皇帝大怒,张阁老向皇帝解释说:“我的老家在温州,那里不仅人杰地灵,而且佛事滋盛、寺院林立,‘外有护国、太平,内有嘉福、天宁’。我把皇上恩赐的木材建造寺院了,让老百姓领受皇恩浩荡。”

五代后梁乾化年间(911年~913年),吴越王钱镠为其母祝寿,在辖境内捐建一百零八座毗卢圣寿宝塔,温州就建在护国寺内。相传这座毗卢塔“塔身时放光彩”,郡人称之为“放光塔”。塔面两边刻有“护国祝延,圣寿宝塔”,右方石柱上刻有“一万人同造,后五百岁有智慧者,重修此塔,相继不绝”等字。这也是护国寺得名的由来。清道光年间,护国寺一位僧人在寺前莲花池内发现了毗卢塔残件,上世纪50年代被存放在江心寺的大雄宝殿后院。1993年,江心寺方丈木鱼法师撰《毗卢塔志》并刻石碑,嵌于江心寺院墙上。2003年5月,护国寺动工重建,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毗卢塔也回到护国寺,成为镇寺之宝。

此外,西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位于瓯海景山森林公园内的莲花心,抗战时期为中日两军攻防温州城必争之地。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委员、温州新闻网舆情部副总监王长明,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周保罗自2015年起对莲花心抗日战斗做专题研究。2016年,他们申报的“温州莲花心抗战的基本史实研究”被温州市社科联列为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二级),2018年出版《温州莲花心抗战史研究》。

另外,西山见证温州陶瓷业发展,山下有千年前唐宋著名的西山窑窑址,近代民族企业家吴百亨曾在西山窑古址附近,办起西山瓷器厂,上世纪50年代一度成为国内陶瓷业领袖。

来源:文化温州

360°参观温州市护国寺全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