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法师文库 > 济群法师 >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学处[济群法师]

学佛为成佛,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业力决定往生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修学手册

学佛有问必答,专家答疑、有问必答,点这进入>>

VI、皈依的学处 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稍有不慎,便会受到攻击,乃至陷入重重包围而落败。在修行路上,凡夫心有如千万个伺机而动的对手,正在寻找一切入侵机会。所以,当我们获得皈依体之后,应全力护持,警惕所有可能使自己破失皈依的逆缘,这就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学处,不得稍有违犯。一、遮止学处 遮止,即皈依后不能做什么。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 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依其他宗教或各类民间信仰。同时要认识到,皈依佛之后,也不应再以世间的感情、财物、地位为究竟归宿。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学佛就要排斥生活的一切吗?并非如此。皈依,决非逃避现实,更不是让大家不再工作谋生或成立家庭。只是希望我们认识到:这一切于人生只有暂时意义,不是真实皈依处。否则的话,眼前利益往往会像蔽目之叶般挡住我们的目光,使我们看不到事实真相,看不到广阔世界。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的觉悟,那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若皈依后还心系余皈依处,不仅会破失皈依体,更会使我们生生世世难有因缘得遇佛法。 皈依法之后,应依教奉行,依法遵循各种戒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重点是奉行五戒十善,其中的每一条,都包含保护自己及不伤害他人两方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五戒亦为五种布施,即无畏施。奉行五戒,是断除恼害众生的因缘,从而消除他人恐惧,故名无畏施。如果我们不杀生,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伤害;如果我们不偷盗,别人就不必担心财物会被我们掠夺;如果我们不邪淫,别人就不必担心家人和我们在一起不安全;如果我们不妄语,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欺骗;如果我们不饮酒,别人就不必担心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在十善中,尤其注意口业的防护,如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引以为戒的。不良语业不仅会制造事端,影响大众和合共处,更会使内心在人我是非中越陷越深。此外,十善中还增加了不贪、不嗔、不邪见。贪、嗔、邪见为根本烦恼,由此派生一切不善业,抓住这一关键,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皈依僧之后,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但遮止的意义主要在于不以其为皈依处,并不排斥在工作中与他们进行接触乃至合作。 遮止学处主要包含这三个方面。当我们皈依之后,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宁舍生命,不舍皈依。须知,无论以什么方式认同毁谤三宝的做法,将立即失去皈依体。二、奉行学处 奉行学处,是敬佛、敬法、敬僧。 首先是敬佛,包括一切泥塑木雕的佛像,皆应视为佛宝一般恭敬,切勿妄加评论。凡夫往往看到什么都想发表高见,甚至对佛像也不例外。这个问题看来很小,其实不然。须知,当我们评论佛像时,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佛菩萨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失去对佛菩萨的清净心,进入染污的凡夫心状态。由此,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佛法的接受。 关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处理得极为善巧。《菩提道次第论》记载,有人携一文殊像请尊者过目:您看这尊像到底好不好?阿底峡尊者立即将文殊像高举顶戴,答说:文殊像没有不好的,只是这尊像的做工有欠缺。从这个回答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尊者对于佛像的恭敬之心。 既然佛像都是好的,那么我们对所供之像不必进行选择吗?对于某些年久破损或做工质地简陋的造像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也是信众们经常问起的问题。供养佛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恭敬心。如法、庄严的佛像,对生起清净心有极大作用,为修道助缘。所以,恭请佛像作为日常礼拜供养,应尽己所能选择如法、庄严、质地精良的造像。若所供佛像年久破损,当以恭敬心作妥善处理,于高处焚化后将香灰置于净地。若以虔诚心做这一切,并非对佛像不敬。因为凡夫是很着相的,尤其是尚未信佛者,往往会以世俗眼光看待佛像。为避免使佛菩萨形象受到影响,避免他人造作口业,我们可以本着恭敬心对破损、脏污的造像进行处理。 同时,切勿将佛像作为装饰品、工艺品而随处摆放,这恰是现代人极易违犯的问题之一。佛像,不仅作为佛菩萨的象征为信徒供奉,本身也往往是佛教艺术精品。但不少人只看到艺术,却忽略了佛像最重要的内涵和作用。随着现代工艺的发达,佛菩萨造像成了工艺品的重要题材,数量大大增加。得到一尊佛像不再是难事,因而不少人将之作为点缀居室的装饰品。这样做,非但不能起到供佛的效果,反而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摆放处所多不如法,更严重的是,一旦习惯性地将佛像视为工艺品,今后很难对佛像生起真正的恭敬心和清静心。 还应注意的是,不能以买卖佛像谋利。或许不少人感到疑惑:现在很多寺院也在流通佛像,是否如法呢?关于这个问题,应以发心作为考量标准。所谓买卖,是指商人将佛像、佛经作为货物进行贸易并谋利,这是绝对错误的。如果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而非赢利,那么,流通佛像与不能买卖佛像并不存在本质矛盾。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以发心来衡量,一方面是从效果来考察。凡夫心非常微妙,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加珍视,花钱请到的却恭恭敬敬。我觉得,对于佛像和佛经的普及,关键不是在采取赠送或流通的方式,而在于我们自身的发心,更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若发心正确且不以赢利为目的,即使流通也无妨。但若发心不正,即使采取赠送方式,一样是不如法的。 敬佛,并非佛菩萨需要我们恭敬,因为诸佛世尊已彻底断除我相,毁誉不动如须弥。既然如此,为什么敬佛,乃至将佛像视为佛陀真身般恭敬?或许在某些人的眼中,这么做无异自欺欺人,明明是泥塑木雕,为何看作真身并虔诚礼拜?须知,敬佛正是我们自身修行的需求,通过恭敬达到净化内心的效果。当我们处于极度恭敬中,心必是清净无染的,是与法相应的。这种恭敬,本身就是极好的修行。 其次,应恭敬法,恭敬佛经等一切法宝。我们要象敬佛那样,将经典视为佛的法身。切勿将佛经当作普通书籍那样随意放置,尤其是不洁处,也不要将其他物品(包括佛像、念珠等法物)置于经书上。不少信徒对佛像非常恭敬,却不懂得珍视法宝。须知,诸佛世尊皆因法而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宝又以法为尊,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藏传佛教在这方面非常重视,每拿到一本佛经,先高举头上顶戴受持。这决非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事实上,通过对佛经的恭敬,能有效强化我们对法的信心,从而依教奉行。因为信心也需要因缘的滋润,需要通过一些外在形式来唤醒它、加强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济群法师: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如何修学戒律

菩提信物

皈依三宝——真的一个都不能少

净信为本的净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看不见的菩萨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皈依——通向成佛之路的签证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修学的五个步骤

我的修学经历——与闽院毕业生谈谈心

三宝是生命的归宿——在皈依法会上的开示

佛法修学要领

修学菩提心

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

三士道修学概要

《道次第》修学的目标和重点

《道次第》修学释疑

《道次第》修学意义

《道次第》修学地图

《道次第》修学漫谈

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

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

“佛教修学体系建设与反思”总结发言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学佛便利的今天该如何修学佛法

皈依修学手册:结束语[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修习 [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利益[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正行[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如何皈依[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认识三宝[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济群法师]

皈依修学手册:序言[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皈依

济群法师: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济群法师:三皈依的利益

济群法师:我的修学经历

《道次第论》修学的目标和重点

济群法师的修学经历

济群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为什么要皈依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须从基础抓起

济群法师:三皈依的利益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济群法师:如何修学戒律

------分隔线----------------------------

上一篇: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正行[济群法师]

下一篇: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利益[济群法师]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善导祖师

印光大师

蕅益大师

莲池大师

上人

净宗师父

大安法师

信愿法师

妙莲老和尚

弘一法师

宣化上人

虚云老和尚

黄念祖

李炳南居士

广钦老和尚

圆瑛法师

南怀瑾

慈法法师

圣一法师

道证法师

妙祥法师

学诚法师

智渝法师

藏传喇嘛

如本法师

彻悟禅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慧律法师

昌臻法师

梦参法师

忏云法师

达照法师

JK法师

智随师父

济群法师

净慧法师

海涛法师

文珠法师

星云法师

首愚法师

妙智法师

本焕法师

了幻法师

果真法师

果戒法师

正如法师

惟贤法师

圣严法师

倓虚大师

明一法师

仁焕法师

静波法师

憨山大师

印顺法师

法宣法师

明证法师

智清法师

传印长老

证严法师

明贤法师

仁清法师

宽见法师

延参法师

谛闲法师

觉林法师

道源法师

律航法师

开愿法师

大寂法师

法藏法师

截流大师

妙善法师

广化法师

传喜法师

其他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