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特别注明外,本段時間均以二十四小時制東八區時間(UTC+8)為準。
發出最多次數的年份
编辑
歷來全年發出最多次數為1894年,達6次(鳴放風炮),當中1次需鳴放兩次風炮(相等於現今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次為1887年,共有5次[16]。二戰後發出最多的年份是1964年、1999年及2017年,各有5次(不包括轉方向,又或者取代較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視發出至取消八號或以上信號為一整體的數目);其次為1948年、1993年及2008年,各有4次。
發出最少次數的年份
编辑
1955年、1956年、1959年、1969年、1982年、1987年、1988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0年、2005年、2006年及2010年,沒有發出。
最早全年首次發出
编辑
1922年3月熱帶氣旋,由3月27日03:00至20:20,先後懸掛四號及二號風球(分別為偏東及偏北烈風信號),共維持17小時20分鐘;二戰後為1999年颱風利奧,由5月2日13:30至17:30,共維持4小時。
最晚全年首次發出
编辑
1972年強颱風柏美娜,由11月8日15:15至11月9日05:15,先後懸掛七號及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北、東南信號),共維持14小時。
最早全年最後發出
编辑
1958年5月熱帶風暴,由5月30日16:20至5月31日03:45,共維持11小時25分鐘,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最晚全年最後發出
编辑
歷來最遲發出的八號信號為1939年11月颱風,五號風球(即現今八號西北信號)由11月23日16:25至19:15,共維持2小時50分鐘[17]。二戰後最遲則為2024年颱風桃芝,由11月13日23:10至11月14日10:20,共維持11小時10分鐘。
發出最多方向的八號信號
编辑
1978年7月底,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襲港,天文台曾於7月26日9:15至7月27日13:30,及7月29日17:25至7月30日7:10,四日內兩度懸掛八號信號,並曾先後懸掛東北、東南、西北及西南四個方向的八號信號,為二戰後至今的唯一一次,當時整個熱帶氣旋警告總生效時間由7月25日07:30至7月30日15:10,共維持127小時40分鐘(5日7小時40分鐘),同時亦為總生效時間最長的一次。
發出最多單一方向之八號信號的年份
编辑
東南信號:1993年,共有4次
東北信號:1964年,共有5次
西南信號:1964年、1971年及1999年,各有3次
西北信號:1999年,共有4次
距離最遠的八號信號
编辑
此項紀錄以熱帶氣旋中心最接近香港天文台總部時的距離為準,由1957年開始計算。
排名
年份
熱帶氣旋
最接近香港距離
備註
最遠
2021年
熱帶風暴獅子山
西南偏西 490公里
第二遠
2020年
熱帶風暴浪卡
西南偏南 440公里
首次針對離港400公里以外掠過的熱帶氣旋發出八號信號
第三遠
2014年
颱風海鷗
西南偏南 370公里
生效時間最長
编辑
1919年熱帶氣旋,四號風球(為偏東烈風信號)由7月26日10:40至7月29日09:30,維持70小時50分鐘。而二戰後為生效時間最長1960年颱風瑪麗的七號及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北、東南信號),由6月6日21:40至6月9日01:07懸掛(6月8日09:15由七號風球改掛八號風球),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維持51小時27分鐘,之後更先後懸掛九號及十號風球。而該次的七號風球(八號東北信號)亦是最長的東北信號,維持35小時35分鐘(1日13小時35分鐘)。1973年改制後為2021年颱風圓規之23小時20分鐘。
最長東南信號是2021年熱帶風暴獅子山,由10月9日06:40至10月10日04:40,維持22小時。
最長西北信號是1931年8月熱帶氣旋,由8月15日22:45至8月17日13:00,維持38小時15分鐘;而二戰後為1985年颱風哈爾,由6月24日04:15至20:00,維持15小時45分鐘。
最長西南信號是1933年6月熱帶氣旋,由6月29日14:20至6月30日09:00,維持18小時40分鐘;而二戰後為1948年颱風露絲,由7月27日18:20至7月28日05:30,維持11小時10分鐘,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而二戰後由發出至取消烈風信號,且沒有改發其他風向信號之中最長則是1953年颱風奧菲莉亞,七號風球(八號東北信號)由8月13日00:15至14日05:50,維持29小時35分鐘(1日5小時35分鐘),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至於1973年元旦烈風信號改革以來,生效時間最長八號信號(以單一方向計算)則是2021年颱風圓規,由10月12日17:20至10月13日16:40,維持23小時20分鐘。
生效時間最短
编辑
1939年11月颱風,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南信號)由11月23日09:05至11月23日10:05,維持1小時,及後改掛九號風球;而二戰後則是1946年颱風無名、1954年颱風柏美娜、2008年颱風鸚鵡這三個熱帶氣旋取代較高信號之八號信號,以及2009年颱風莫拉菲分別取代三號信號及較高信號的八號信號,均維持2小時:
颱風無名的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南信號),取代十號風球,由7月18日20:00至22:00懸掛,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後直接除下。
颱風(超強颱風)柏美娜的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南信號),取代九號風球,由11月6日15:00至17:00懸掛,後直接除下。
颱風鸚鵡的八號西南信號,取代九號信號,由8月23日00:40至02:40發出,後改發三號信號。此亦為最短西南信號之一。
颱風莫拉菲的八號西北及西南信號,分別取代三號及九號信號,分別由7月18日23:30至7月19日01:30及7月19日04:40至06:40發出,八號西南信號後改發三號信號。此亦為最短西北信號及最短西南信號之一。
1957年颱風姬羅莉亞取代七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北信號)的八號風球(即現時八號東南信號)是最短東南信號,由9月21日12:30至12:50分懸掛,只維持20分鐘,同時亦為生效時間最短的單一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此後更直接懸掛十號風球。
2012年熱帶風暴杜蘇芮,由發出至取消八號信號,而曾改發其他風向信號之中最短,由6月29日23:05至6月30日03:25發出(6月30日00:40由八號東北信號改發八號東南信號),維持4小時20分鐘。而該次八號東北信號亦是最短東北信號,維持1小時35分鐘。
1984年強烈熱帶風暴雲茵,由發出至取消八號信號期間沒有改發更高信號及其他風向信號之中最短,八號東北信號在6月25日04:30至07:10懸掛,維持2小時40分鐘。
相隔時間最長
编辑
2004年熱帶風暴圓規及2007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兩者相隔3年25天19小時10分鐘。
相隔時間最短
编辑
2021年的熱帶風暴獅子山及颱風圓規,兩者僅相隔2天12小時40分鐘。
最長連續發出年數期
编辑
2011年至2024年,連續14年均需發出八號信號。其次為1970年至1981年,連續12年懸掛八號信號。
最強的八號信號
编辑
1993年強烈熱帶風暴貝姬,長洲曾錄得颶風,市區達暴風風力,氣象界普遍認為是一次漏發十號颶風信號的個案。
最弱的八號信號
编辑
2017年熱帶風暴洛克,境內沒有站錄得強風以上風力。